「请问我最近在找工作,但不确定该选择哪一间公司,如果接受了这家,会不会之後又有更好的offer呢?」、「我正在找寻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我不知道该给自己多长的时间去找适合的工作?」、「有一间公司开了一个很不错的薪资条件,而这职位也符合我的期望,我很想立刻回覆接受,但会不会又太冲动了呢?」以上是关於求职、转职的各种选择问题中,归纳了我最常被问到的几种主题。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选择,但我们常因为资讯不足、不想错过又害怕後悔的矛盾心理,不自觉地陷入两难,无法明快地做出决定。
[启动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闻通知
尽管决策科学的理论模型愈来愈丰富,探索如何做出正确决策的分析工具也琳琅满目。但有没有什麽样的心智模式,是相对容易帮助我们降低选择的时间与风险,做出更适宜的行动方案呢?
最近读了几本书,恰巧都提到了关於做出好决策的原则,我想分享给你,或许能减少你在职涯或是人生中的选择障碍。
37%法则
探讨决策过程有一个最重要的面向是:「何时该停止考虑?」比如说我们初次求职、转职找工作,或是寻找人生伴侣、想买一间房子。我们常会想,到底要给自己多久的时间作考虑呢?什麽样的时机点做出选择,才能避免过早决定,又或是寻找太久而错过了黄金时机?
关於这点,由布莱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与汤姆.葛瑞菲斯(Tom Griffiths)合着的《决断的演算》提到了一个37%法则,我觉得非常适合做为理性分析时机点的考量,它的做法是:「以37%的时间花在拓展考虑和参考的范畴,确立基本满意的标准点,而剩下63%的时间用来选择第一段基本满意素材中的最优方案。」
这是什麽意思呢?比方说,你开始准备找工作,并期望能在2个月内(60天)找到合适的工作。那麽可以用第一段37%的时间(也就是22.2天)多去面试、但先不下决定,观察这段期间哪个工作机会是你认为最好的选项,当你发现了满意的工作机会,就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基本满意标准」。然後从第23天起,当开始遇见一个优於这个基本标准点的好工作,那麽就可以明快地做出决定,为自己拿定主意。
至於为什麽是37%这个数字?这是由许多数学家不断计算论证得出的结果,它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却能帮助你避开太早(或太晚)下决定导致後悔所产生的不愉快。
抽离自身情绪的旁观者思维
当然,有时候你可能也会因为拿到了一个在薪资上不错的offer,但工作内容与其他机会相比,反而没有那麽符合期望,这时候兴奋与冲动的情绪,很可能会让你忘记思考其他面向,进而作出了不理想的决策行为。
希思兄弟(Chip Heath&Dan Heath)曾在《零偏见决断法》一书中提及,面对两难的困境,最大的敌人常是我们的短期情绪。所以人们常说,若存在非理性的情绪时要做出重要决定,应该留到第二天再决策,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有心理学理论做为依据。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思考方式也能提醒自己克服自身情绪带来的影响。希思兄弟引述了苏西.威尔许(Suzy Welch)提出的10/10/10提问架构,当你对某项重要决定感到犹疑苦恼,不妨运用以下3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10分钟後,你对这个决定会有什麽样的感受?
二、10个月後,你对这决定又会有什麽样的感受?
三、10年後,你对这决定又会有什麽样的感受?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这其实是一种与决策保持一定距离的旁观技术。透过3个时间尺度的分析,可以帮我们将情绪分成不同层次,把时间拉长後,就能仔细检视内心想得到的结果与可能状态,降低复杂情绪的影响,看到更宽广的未来。
因此,当你面对某项决策情境时,你可以注意当下情绪是否已经受了影响而有所波动,那麽让自己冷静下来并且思考长期结果所带来的可能感受,其实是相对有利的决策模式。
回到价值观: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不论我们学到哪些促进理性的思考工具,能够客观地分析各种选项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到最後仍可能面临无法用单纯的数字计算而进行决策的困难情境。这时候只能回到个人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来考量,才不至於陷入纠结。
比如,星巴克传奇执行长霍华.舒兹(Howard Schultz)在《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中提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星巴克股价因为跌破10美元,股东们强力要求削减相关成本,首当其冲的是员工的医疗保险福利,据统计一年支出高达2亿5000万美元。
上市公司本来就需重视股东权益,舒兹也要为公司营运绩效负责。但舒兹认为,砍掉医疗福利对帐面获利有帮助,却可能输掉了无形的企业文化与员工间的信任。
这样的选择,对其他CEO或许看似两难,但面对这样的决策,舒兹果敢地下定决心,绝不考虑取消这项福利。对他而言,这项决策明显是将成本效益放在优先,但若回到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作考量:照顾好员工才是最具优势的竞争力。
所以,当遇到客观数据分析已不足以辅助决策时的选择情境,不妨问问自己,究竟什麽对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考量,那就是个人的价值观,良善的出发点或许永远超越单纯数字统计的效益。
不论组织或个人,我们都希望能做对决策,最好是能善用分析工具避开重重陷阱。但当你的考虑时间有限、期望避开不理性行为或是已经无法单纯用数字得知优劣时,文中所提的37%法则、10/10/10 提问与明确价值观的选择模式,或许可以帮助你更果断地做出决策,精进个人的决策思维。
职涯发展专家的布局思维:
当你面对某项决策情境时,你可以注意当下情绪是否已经受了影响而有所波动,那麽让自己冷静下来并且思考长期结果,其实是相对有利的决策模式。
作者介绍|杨琮熙
《经理人月刊》、《Cheers快乐工作人杂志》专栏作家,文章在杂志官网累积超过百万人点阅。
服务於台湾科技业人力资源管理十多年,历练本土公司与外商企业,曾获上市柜集团年度优秀员工、最佳团队贡献奖等荣誉。拥有劳动部合格就业服务执照与国际NLP专业执行师认证,既是职涯谘询顾问、人际关系讲师,也是影响力教练,帮助人们有技巧地作出改变,发挥正向影响力!
以「人资主管UP学」为名,经营社群网站,超过39万浏览人次。
本文/图经授权转载自平安文化《布局思维:职涯发展专家的30堂人生致胜课》。(原标题:想摆脱「选择障碍」?你可以使用的三大分析工具!)
责任编辑/邱苡瑄
分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