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迪士尼改编上映的《小鹿斑比》(Bambi)讲述可爱的小鹿斑比在森林里找到爱情与友谊,但1923年的原着可比迪士尼动画还要黑暗,它是一部关於1920年代犹太人在奥地利受反犹太主义迫害的存在主义小说。
2022年新出版的英语新译本希望重新确立菲利斯‧沙顿(Felix Salten)的《小鹿斑比》在成人文学界应得的地位,并揭示沙顿如何试图以故事警告全世界,犹太人将在未来几年内被迫害、被非人化和被屠杀。新译本呈现的《小鹿斑比》并不是美好的儿童故事,而是黑暗的寓言,讲述当时犹太人与其他少数族群身处在日益法西斯化的世界里,所遭受的不人道待遇与生命危险。
1935年,《小鹿斑比》遭到纳粹封杀,纳粹将其视为犹太人在欧洲所受待遇的政治讽谕,并当成犹太人的宣传品烧毁,明尼苏达大学德语和比较文学荣誉退休教授、《小鹿斑比》英语新译本的译者杰克‧齐佩斯(Jack Zipes)说:「《小鹿斑比》的黑暗面一直都在,但由於经过迪士尼的改编,拍成一部近乎愚蠢的可悲电影,因此原着结尾小鹿斑比的一部分遭遇被掩盖了。」
沙顿的小说《小鹿斑比,森林中的生活》(Bambi, a Life in the Woods)完全不一样,从小鹿斑比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处在猎人入侵森林、肆意猎杀的威胁底下,齐佩斯说:「这是一本描写在自家生存的书籍,猎人随意捕杀任何他们想杀害的动物。」
很快地,读者发现森林里的野生动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而越来越感到紧张不安。「所有动物都遭到迫害,我认为更令读者震惊的是,有些动物成为了叛徒,他们协助猎人进行杀戮。」齐佩斯说道。
在小鹿斑比的母亲被杀害後,他亲爱的朋友戈博(Gobo)也被杀害,戈博一直相信小鹿斑比很特别,猎人应该会对他很「仁慈」。然而,小鹿斑比也被猎人开枪,但多亏了威严的雄鹿「老王子」(Old Prince,小鹿斑比的父亲)相救逃过一劫。但不幸的是,老王子也死了,小鹿斑比彻底失去一切,齐佩斯说:「小鹿斑比最後过得并不好,他孤伶伶地活着……这是一本关於犹太人与其他少数族群孤独与寂寞的悲剧故事。」
小说结尾令人感觉小鹿斑比和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生来注定被杀害」,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某天会被猎人杀死,也知道自己终究难逃一死,齐佩斯说:「贯穿全书的主题是:你根本没有选择。」
沙顿在十几岁时改名为西格蒙德‧萨尔兹曼(Siegmund Salzmann)以抹去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他的主要收入是在维也纳当记者,齐佩斯认为沙顿看到了政治的发展风向,他说:「我认为他预见了大屠杀,他小时候深受反犹太主义之苦,当时在奥地利和德国,犹太人被认为是一战战败的罪魁祸首。这部小说则呼吁人们:不,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
在小说的某一段情节,树上的两片叶子讨论着为什麽它们必须掉到地上,并好奇如果掉到了地上会发生什麽事,齐佩斯说:「树叶非常严肃地探讨了非常黑暗的人类内心问题:我们不知道死後会怎麽样,也不知道我们为什麽必须死。」
藉由撰写一部关於野生动物的故事,沙顿越过了读者对於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群抱持的负面偏见与刻板印象,齐佩斯说:「这让他能随心所欲地谈论犹太人遭受到的迫害。」书中没有说教意味,反而鼓励读者对受压迫者抱有更多的同情,而小鹿斑比也能公开地质疑压迫者的残忍手段。「许多作家,比如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也选择站在动物那一边,这种方式使沙顿更自由地处理可能让读者恼火的问题,你不会想要惹恼读者,而是希望他们最後读完说出:这真的是一场悲剧。」
齐佩斯说:「普林斯顿出版社(Princeton Press)出版的新译本,首次尝试以英语表达沙顿书中某些角色独特的德语说话方式,让人仿佛置身於维也纳的咖啡馆,而且马上就能意识到他们的说话方式与一般动物不同: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类。」
相比之下,1928年出版的原英译本淡化了沙顿的拟人手法,并改变了故事重点,使小说更可能被理解成一部单纯描写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保育故事,而这也是喜爱动物故事的华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所读的版本。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沙顿设法逃到了瑞士。那时,他仅以1000美元的价格将电影版权卖给了一位美国导演,随後这位导演又将版权卖给了迪士尼:沙顿从未从动画电影中分到一分钱。纳粹剥夺了沙顿的奥地利公民身份,他「孤独与绝望」地在苏黎世度过了余生,於1945年去世。沙顿人生的结局与小鹿斑比一样,没有一个可称之为家的安全地方。
原文出处:Guardian